大 學 經—一章 大學之道
大學之道1:在明明德2,在親民3,在止於至善4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5。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6。
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7者,先治8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9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10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11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12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13。
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4,壹是15皆以修身為本。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16;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后,未之有也17。
【章旨】 本章書是孔子說明先王立身向學的方法,曾子拿來推演開去,使人曉得修身為學的次序。
【註解】 1大學:朱子大學章句序云:「大學之書,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。」又在集注中說:「大學者,大人之學也。」故大學一書,是我國自古相傳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。按朱子既說「大學」為大學校,似與「大人之學」相矛盾。其實古代小學所教,只是書、數及灑掃應對、進退等禮節;俊秀弟子升入大學後,纔教以窮理、正心、修己、治人的道理,始能養成完善人格。故朱子所說,兩者並不相背。「大人」,及孟子所說「大人者,不失赤子之心者也(見孟子盡心上)。」 2明明德:上一明,是動詞,下一明,是形容詞。明德,就是光明的德性。明明德,就是把人欲除去,使本有的明德格外光明起來。 3親民:有兩種解釋:程子釋「親者,新也」,即是民眾能日新又新,進步不已。 王陽明是親民為親近民眾,即親愛其人民。朱子係就程子意加以發揮。 4止於至善:止,到達、停留的意思。 至善,最好地步、最高境界、最終目的的意思。 5知止……能得:言止於至善的程序及功效,在於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五個層次。 定,知至善的所在,則志有定向;靜,謂心不妄動;安,謂所處而安;慮,謂處事精詳;得,謂得其所止。后同後,下同。 6物有……近道矣:朱子注:「明德為本,新民為末。知止為始,能得為終。本始所先,末終所後。」言任何一件事,要看清本末,分別先後,依次而近,如此,則可近乎大學之道。 7明明德於天下:言使天下的人都有以明其明德。 8治:此字語音去聲,讀音陽平。今依朱子所注,「先治」「欲治」讀陽平,「國治」「末治」讀去聲。 9齊其家:整治其家。 先總統 蔣公著「科學的學庸」說家有兩種含意:一是指家庭而言,在倫常上要父子有親,長幼有序,使家庭中親親和愛,便是齊家;另一種止家家戶戶的社會而言,使社會上能平均齊一,無貧富懸殊、苦樂不均的缺憾,謂之齊家。 10正其心:言喜怒哀樂之用得其宜。 11誠其意:誠即實,意即心的所發。言心所發,一於善而皆有時。 12致知在格物:致是推到極點,知是知識;言推極我的知識,欲其所知無不盡。格物,就是即物窮理。珠注:「格,致也。物,猶事也。窮至事物之哩,欲其極處無不到也。」 13物格……而后天下平:言修身以上,明明德的事;齊家以下,親民的事。 14庶人:無爵祿的平民。 15壹是:壹同一。壹是,即一切。 16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:本指修身,末指齊家治國平天下。言身既不修,而欲國家得治的,絕不可能。 17其所厚……未之有也:所厚,指身;所薄,指國家天下。言所當厚的身體尚不能修,而能澤及國家天下的,沒有這樣的事。
【語釋】 大學所講的道理:在光大自己清明的德性,在使人們的精神日新又新地振作起來,在使明德和親民的功夫達到極好的地步為止。能夠知道止於極好的境界,然後立志纔有一定的方向;立志有一定的方向,然後心纔不會妄動;心不妄動,然後所處纔能安穩;所處能安穩,然後思慮纔能精詳;思慮能精詳,然後纔能得到至善的境界。凡物都有根本和枝末,凡事都有結局和開始;能夠明白這本末、先後的次序,就接近這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。
古時有想使天下人德性光大清明的人,一定先治好自己的國家;要想治好自己的國家,一定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;要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,一定先修養好自己的本身;要想修養好自己的本身,一定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地;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地,一定先要誠實自己的意念;要想誠實自己的意念,一定先要增廣自己的知識;要增廣自己的知識,就在於能窮究各種事物的道理。各種事物的道理都窮究明白了,知識便無不到了極點;知識既都到極點,然而意念就能誠實;心地也就隨著端正;心地既端正,本身也就隨著修養好了;本身既修養好了,家庭也就可以整治了;家既整治,國家也就可以治好了;國家治好,天下也就可以平治了。
從天子到平民,一切都要拿修身做根本。如果不能修身,而想使國家治理好,那是不可能的。對修身應該看作首要的反而看作次要,對治國平天下應該看作次要的反而看作首要,這樣要想被恩澤於天下,那是從來沒有的事啊!
留言列表